第三百零二章 一老一少 (第1/2页)
书生陆凯其实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刻板读书人,他说他读书只为学才,不为求取功名。
都说学而优则仕,但陆凯不以为然。
所以他奉行手上书,脚下路,读书不断,步履不停。
一个江湖人,一个读书人,交集不多的双方一场偶遇却是聊了颇多,说的内容互相懂没懂不重要,重要的是彼此都很开心。
收人一枝桃枝,但沈况却没什么可送的,所以临别前他只好祝陆凯一路顺风。
临别作礼,沈况换了抱拳为作揖,陆凯见状便也笑着与沈况作揖,你来我往心照不宣的道理。
之后,陆凯带着书童白霜渐渐远去,与沈况截然不同的方向。
沈况牵马离开前,又好好看了眼身前的大桃树,此处虽不是故乡,但也有故乡的味道。
桃叶村很大,不过没有售卖吃食的铺子,所以最后沈况只得在一户农家手上买了些。
一开始妇人不愿收钱,还是沈况再三坚持她才不情愿地收下,并且嘴上还一直说沈况是个性子执拗的后生。
善良的人很多,但我们不能把旁人的善良当作理所当然。只有心怀感恩,这份善良才会永远伴随我们左右。
买到干粮后,沈况一边赶路一边啃。
冬日午后的风还有些微凉,吹在脸上让人神清气爽,不过一旁的马儿却是打了个大大的喷嚏。
我们很多时候见到一个画面后,脑海里就会不自觉地蹦出个念头,这场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。
但那时候,你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什么时候见过。
也许以后某个偶然的时间点你会再想起这件事,也可能之后你就此遗忘,没了印象。
不过无论哪种结果,最开始有似曾相识这种感觉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十分奇妙,明明是第一次见,明明一切都是那么陌生,但你就是会不自觉地生出亲近感。
沈况其实也一样,比如在桂影湖畔看到那些钓客的时候,也比如在与那位妇人讨价还价干粮价格的时候,都有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扑面而来。
虽有此感,但沈况从不会顺着去多想。
在沈况眼里,这种熟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感觉,也许我们很多很多年都不会有这样的感觉。
他以为,这是上天让我们和那些已然离去的人做片刻重逢,此番重逢过后再各自遗忘,只留下那种感觉让彼此回味。
当然这只是沈况自己的一种想法,愉悦自己而已,做不得真。
桃叶村不大,牵着马儿的沈况很快也便走了出来,手中的干粮也刚好吃完。
沈况拍掉手中食物碎屑,重新翻身上马,他没有再回头去看那颗大桃树,就此纵马远去。
平原路上,常能碰到溪流湖泊,所以钓鱼人,打渔客的身影极多。
有时候碰到才洒下网的打渔人,沈况还会停下脚步,看看这网有没有收获。
小时候沈况就爱看打鱼,那时候即便打渔人一网下去只有些小鱼小虾他依然会觉得厉害。
而这个爱好也一直留存到今天,就和他爱吃饺子一样,师父别的菜肴手艺平平唯独在包饺子一事上是个特例。不仅是因为师父和馅儿的味道与众不同,师父包的饺子形状也与旁人不一样。
以前逢年过节师父就会包顿饺子打打牙祭,如今沈况已有很久没吃到那个味道了。
离开桃叶村,按照陆凯的说法离那夜侯镇就只有十里的路途,纵马用不到一个时辰就能赶到。
所以,一路疾驰的沈况很快就平原视线尽头看到了远处浮现的小镇轮廓。
而看到夜侯镇,沈况难免想起陆凯说的那两样东西,桂花鲈与不夜侯。
桂花鲈是鲈鱼好懂,但这不夜侯沈况还真是第一次听。
在大魏,一些草木蚊虫会有奇怪的叫法,所以。
沈况以为这不夜侯会不会就是其中的一种。
因为沈况视线一直都在盯着远处的夜侯镇,所以他压根没看见道路旁的行亭中有一老一少正在那里歇脚,而且老人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煮茶工具随手煮起了茶。
老人一个瞥眼瞧见骑马赶路的沈况,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,老人竟是朝着沈况喊了一嗓子:“年轻人,若是不着急赶路,不妨下马一起喝一杯啊!”
听见老人声音,沈况骤然放慢速度偏头看去,自然也就看见了行亭里的一老一少。
因为沈况不想在此耽搁,所以停下马后沈况开口道:“老先生不好意思,我着急进城就不陪您喝茶了。”
沈况说话间,老人已从行亭中起身走了过来,徒留少年人看着炉火。
少年人瞧见自己爷爷的动作后,没来由的翻了个白眼,爷爷自来熟的脾性又上来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