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 (第1/2页)
“存数,黄金四百六十七万四千余一十二两,白银四千三百二十六万余九百零四两三钱,铜锭……”
六月初一,随着南亚的金银运抵,锦衣卫、御马监、都察院、户部等四个衙门的人便前往了天津。
顺天府为此,特意调动了上万骡马,并且连续运送了半个月的时间。
终于,赶在六月二十前,所有金银铜锭纷纷存库,而存库的金银总数也不由让人心神荡漾。
金银铜锭,加上奇珍异宝,古玩字画,折色之后的总价值达到了近亿两白银。
只是这些东西无法直接使用,因为在商品流动性不强的大明本土,单独在一省,乃至数省使用这笔金银,恐怕造成的通货膨胀,会需要朝廷动用不小的精力去平息。
不过无法直接使用并不代表没有办法用……
“金融司今日要调走全部铜锭和三百万两白银。”
金银库前,在管库官员刚刚念完存数,等候已久的李长庚便迫不及待的开口,而他的话也吸引了锦衣卫和御马监、都察院、户部的人。
尽管他们都知道,金融司可以随意支取金银库的金银,但之前李长庚都是每月支取一百万两和到库铜锭的,怎么这个月突然要支出平常的三倍数额了?
他们看向了金银库的官员,本以为这些人会开口说些什么,却不想最后等到了一个:
“李侍郎稍等,下官已经命人点数提取了。”
主管金银库的员外郎作揖回礼,而李长庚闻言也连忙回礼。
二人这和睦的模样,让各衙门的人几乎咬碎了牙。
要知道金银库里的金银,朱由检基本不会动用,哪怕是毕自严求爷爷告奶奶的,这么些年也就前后拿了七百多万两银子。
加上御马监,两者也不过拿了一千五百万两不到。
金融司每月提取上百万就不说了,眼下居然要增加到三百万。
按照它们这样提取的频率,即便金银库再富硕,顶多也就能撑到明年年末罢了。
摇了摇头,各衙门的人纷纷离去,而李长庚则是在原地等了两个时辰,五百民夫才将银子、铜锭搬上了马车。
带回五百多辆马车的队伍,李长庚在宛平营的拱卫下,向着京城玄武门离去。
长长的车队从午时走到了黄昏,最后在百望山脚下的一处水泥钢筋式的城池前停下,而城池内部则是传来“轰隆”的轰鸣声。
驻守在此的,是昌平的拱卫营兵马,整整一个营的兵力,舍弃了昌平而防守此地,足以说明此地的重要性。
李长庚没有让宛平营运送银子和铜锭进入城内,而是让昌平营的兵马将银子和铜锭运往了城内,而他自己也跟着走了进去。
至于宛平营,他们只能顶着天黑,坐在马车上,悠哉的返回京城外的宛平军营。
在旷野之上,他们的身影缓缓消失,而那轰鸣的声音却愈发大了。
一箱箱银子和铜锭被存库,查看好了库门后,李长庚才摘下了乌纱帽,露出了额头汗水的同时呼出一口浊气,向着城内的一些高大房屋走去。
这些房屋造型方方正正,十分迥异于大明的建筑,不过三十栋房屋里,只有三栋房屋正在发出轰鸣声,其余死寂,令人让人好奇不已。
李长庚走到了房屋那敞开的大门前,深吸一口气后走了进去。
当他走进这宽大的房屋,出现在他眼前的,是上百台正在轰鸣的钢铁机器,而它们在做的,是将工人熔炼好的金属液压,最后形成一枚枚崭新的钱币,顺着传送带落入一辆辆板车内。
这些机器的速度并不快,几乎是每五秒压出一枚完美的钱币。
在整个流水线上,穿着防护器具的工人足足有上千人,而上千人又分别服务于一百条流水线。
他们做的很简单,九个人负责把金属放在模具中,一个人负责检查银币质量,选出不合格的银币。
这一千人十分年轻,几乎在二十岁左右,并且虽然干活,但一些休息的工人在脱下手套后,露出的手都十分白皙纤细,没有冻疮和疤痕。
他们是朱由检从燕山学府里抽调的学子,也只有他们这种学习过基础数学和基础物理的人,符合铸币厂和广大工厂的“高学识”技工需求。
或许在后世,他们每个人的学识,充其量不过就是一个初中生罢了。
但在这个世界,他们可以说掌握了领先西方上百年的理论知识。
在铸币厂做技工,尽管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以接受,但铸币厂的工钱却让他们难以拒绝。
年俸三十六两,合计每天近一百文的工钱。
他们本来就是学子之中成绩一般的人,哪怕下放也不过是从九品官员罢了。
每年拿着十几两的俸禄,数年也难以得到提拔……
与其这样,不如直接进铸币厂,因为选拔的人告诉过他们,进入铸币厂后只要没有偷拿偷取和违反纪律的行为,任职五年后都会下放地方,从正八品官员做起。
正八品在朱由检未来的规划里,说白了就是担任镇长级别的官员,进一步把朝廷的统治扩大到集镇。
只要控制了那一万多个集镇,那么士绅的根就被掘了一半。
至于派工人去做镇长会不会太违和?这点朱由检根本不担心。
说白了能在铸币厂坚持五年不偷拿偷取的人,人品已经通过了第一关,而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,完全足够在这个时代做一个管理两三千人的镇长。
因此,燕山的学子在朱由检的计划里,将会逐渐倒向工厂。
当然,这套系统不会用太久,当全民基础教育的学子成材进入社会后,燕山的这批人会被慢慢淘汰掉。
“李侍郎,新来的那十台机器已经装上线了。”
在李长庚观摩流水线的时候,一名燕山的技工上前作揖,指着不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许多燕山技工开口。
李长庚见状便快步走了过去,而在这里忙碌的技工则是在不断地矫正机器。
他们的手段比起明代工匠的经验,多了一些系统的理论,会按照军备院发下来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,每个步骤一步不差。
李长庚从正月看到六月,对于这些轰隆作响的机器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惊讶感了。
看多之后他才发现,这些东西实际上和农田、纺织场的一些原始机械差不多,只是更为复杂一些,更为稀奇一些罢了。
“怎么样?调试成功了吗?”
他关心的询问,而负责调试的技工抬头看到是李长庚后,便老老实实的说道:
“差不多了,不过具体还得看看它在线上的表现。”
“那启动机器吧。”李长庚后退了几步,而其他技工也纷纷后退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。
】
负责调试机器的技工和另外几名技工开始为机器连接水管,然后推来一车煤炭放在一旁,在为机器加水的同时,一边添加煤炭。
当水加注完毕,他们关上了水阀,然后点燃了煤炭,关上了燃料舱。
这些燕山技工的腰间都有一块绑着的怀表,做完一切后,他们便打开了怀表,计算着时间。
大概经过了半柱香的加压,机器的阀表已经到了红色范畴,而见状的技工,连忙让人打开了流水线的开关。
他们使用卡棍,艰难的将开关打开,随后整个蒸汽机和流水线便发出了声响。
流水线的模具开始移动,而这崭新的机器也开始运作。
与之前的机器不同,这个机器有五个压机,也就是一瞬间能压出五枚钱币。
在流水线上,模具被送到它们面前的瞬间被抬高压实,然后下面的流水线正常运转。
等流水线把新的模具送到五个口位的时候,模具再度抬高,被压机压实,如此反复。
在线上的九名工人,只能不断的填充金属块,虽然一开始被打乱了节奏有些忙不过来,但很快他们就适应了这种节奏,坐在凳子上,手头不断的活动。
在他们这种流水工作中,叮铃声开始响起,银币一枚枚落入板车之中。
见状,李长庚走到了板车旁边,拿出有些烫手的钱币观摩了一下。
“不管是从边缘的齿痕,还是正反面的图桉文字都十分清晰,算得上精品。”
李长庚毫不吝啬的夸奖,而旁边的技工则是说道:
“主要还是速度,这十台新的机器,比得上五十台老机器了。”
“军备院那边说了,等十天后还会送来十台,二十天后还有十台。”
“每十天送过来十台,直到工厂日产钱币四千万枚才会停下。”
“四千万枚……”李长庚将手里的银币丢回了车内,然后才道:
“估计也就是一年左右的事情罢了,眼下我们的存币有多少了?”
“三十亿多枚,面额一千三百多万两了,估计年底能达到近百亿枚钱币,面额四千万两。”技工回答,而李长庚闻言不由颔首道:
“一两、百文的钱币,分别铸造到一千万枚和一亿枚就足够了,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铸十文和一文的铜币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